活 動
2024/09/15 機器人坐菩提樹下 張嘉淵博士連結AI與佛法智慧

現代AI機器人與2600年前的佛陀學習打坐,將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?寶雲寺6月16日舉行「AI與禪的相遇」座談會,引起廣大迴響,9月15日再度邀請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博士,以「當機器人坐在菩提樹下」為題,向近二百位聽眾深入講說AI科技在生活中的發展與應用,進一步分享科技與佛法的連結,以及相互含攝的體悟。

當天講座由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擔任主持人暨與談人。「講科技、講未來,其實科技不是未來,而是帶領我們前往未來的一種方式。」一開始,張嘉淵博士便以佛法的無常觀點,指出過去對未來的幻想,變成今天的科學,科學的技術轉變成產品,改變這個世界,體現了整個世界都是在成、住、壞、空的過程。

張嘉淵博士以英國物理學家、漸凍人史蒂芬.霍金(Stephen Hawking)留下的椅子為例,科學家們為幫助霍金克服障礙,利用先進技術,設計出許多人性化的輔助功能,例如:語音合成,以手指、臉部肌肉、眼球、腦波的顫動來表達意志,或利用過去的運作模式,預測下一個可能出現的動作,發展出自動猜字的智慧功能等。張博士以此強調科技的心,應具備好奇心、慈悲心、同理心、同情心。

數位轉型經過數據(DATA)、流程(PROCESS)、模型(MODEL)三個轉變過程,人工智慧也由創造式(CREATE)的AI,轉變為生成式(GENERATE)的AI。生成式AI藉由人的提示,生成想要的結果。「所根據的來源都是真的,但是創造出來的是假的。」張嘉淵博士藉此說明,現代人是在現實與虛擬、真與假的世界中穿梭著,張博士並創意地將「佛教開悟、AI、生成式AI、禪修」流程表格化並進行分析,發現四者都有學習、實踐、反饋等過程,人工智慧偏向外在數據的學習與創造性應用,禪修與開悟則重視內在心靈的淨化與智慧的覺悟,「禪修者的自家寶藏是活靈活現、自在通達的,很難被數據化,這也是AI所不及的。」

AI的輔助功能,可以讓人的生活過得更好,未來可應用在醫療及居家照護、機器手臂、汽車自動駕駛等。「到彼岸是一個願景,需透過團隊合作來成就。」張博士以晶片和樂器為例,說明晶片不是電腦,要組合成一部電腦,才能供人使用。同樣地,樂器不是音樂,但沒有樂器,就沒有音樂,一場音樂會需要製琴師、演奏家、作曲家、觀眾、場館一起成就。「能夠這樣思考,我們就不會自我膨脹。」

果賢法師提到張博士分享的內容「法的濃度很高,訊息量很豐富」,尤其「所根據的來源是真的,但創造出來的是假的」,讓他想到身體也是「四大假合」,「這個我」不是「我」,但佛法也講「妙有」,現象是因緣和合而有,但本質是空。此外, AI模組不斷在變化,與佛法的「三法印」相應。

聽眾寬復菩薩分享,講座讓她對「因、緣、果」中的「緣」體驗更深刻,就像AI模組中任何一點改變,都會讓後續結果產生極大的差異,因此學佛過程,更懂得珍惜與感恩每一個緣起。

張秋鄉菩薩驚喜地說,禪修和AI智慧放在一起討論,讓她開啟新視野。林沁怡菩薩說,AI浪潮下的社會,可能不再著重個人的功成名就,而是看重如何去運用科技,創造更多的價值,生產者與使用者達到平衡,對未來社會更有幫助。

◎文:陳秋月

◎圖:林宸禾、劉秀雯

相關圖片

 

16 10 2024
參加法行會
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