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區法行會主辦的「楞嚴驪珠──融通諸法的《楞嚴經》選要」第一場講座,4月14日上午在寶雲寺九樓教室展開,由僧團常隨法師主講,共有70位法行會成員、聖嚴書院學員等齊聚聆聽。法師期勉大家,研討經典要用珍惜的心,感受當下學習的內容,如果有用,把它用在自己的生命裡。
《楞嚴經》是禪宗很重視的經典,講「明心見性」的關鍵,內容融合大般若經「空」的思想、瑜珈行派的唯識思想、如來藏思想。課程一開始,先講解經題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」,法師說明「大佛頂」指佛八十種相好之一「無見頂相」,「密因」是本就存在的特質,稱為「性」,《楞嚴經》稱為「真心」。
「人世間所有人事物,都有緣起緣滅的現象,我們對這些相給名字、分別、比較,由此產生執著。」法師說,花開花謝、生老病死都是相,所有相都有無常的共通性,「不要執著相,而是要看到所有現象後面的特質,也就是真心。」法師表示這是《楞嚴經》的重點所在。
然而,離開相的幻化,「性」無法顯現,如何在幻化的當下去感知、覺察、證悟這個恆常不變的特質?法師播放一段影片,片中的女生在外工作,男生在家煮飯做家事,說明社會約定成俗的觀念,隨時在變化。法師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隨時應用,扣緊「性」不執著,隨順因緣,當下即是。
法師接著說明「修證了義」是由聞思修到能證,因證而得「了義」,如禪宗說的以手指月,重點不在聽到的法(手指),而是證得「了義」(見到月亮),這也是「密因」的關鍵。藉由安養中心內一段影片,照護者對被照護者說:「生命只是不停地以不同形態在改變、輪迴。」法師告訴大家,沒有一個固定的靈魂在輪迴,佛法講「無我」,包括第八識也一直在變動。
「諸菩薩萬行」指無量無邊的菩薩所修行的八萬四千法門,包括六度波羅蜜。法師特別提到持戒,五戒、八關齋戒、菩薩戒等,持不同的戒,產生不同的果。「首楞嚴」指一切事究竟堅固,就是「定」或「楞嚴大定」,是定於「性」而非「相」,不管環境如何變化,都不會被影響。
法行會黃才維菩薩表示,法師所講的無相、無我,以及不執著、不著相等觀念,都是日常生活中可應用的,也幫助自己面對各種外境變化,相信佛在心中,便能安心。
第一次接觸《楞嚴經》的李雪玲菩薩分享,法師幽默風趣及引用故事的方式,讓她輕鬆認識經文的架構和精髓,適時講解艱澀的經句,也加深對經文的了解,讓人法喜充滿。
◎文:李宜倩
◎圖:中區法行會 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