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中法行會主辦的「楞嚴驪珠」講座,4月28日進入第二講,接續第一次對《楞嚴經》經題的深入探討,常隨法師此次帶領大家走入精彩的「七番破處」(七處徵心)。
《楞嚴經》以阿難和摩登伽女相遇的故事為開端,非常具戲劇性。法師提點閱讀經文時,透過欣賞用字遣詞,不僅可感受字字句句的故事張力與畫面,還可窺知當時印度文化時空背景,幫助我們理解佛陀時代僧團的運作與社會型態。
由於阿難中了邪術,差一點毀了戒體,世尊請文殊菩薩帶著〈楞嚴咒〉前往救護。阿難返回僧團,見到佛陀時頂禮悲泣,「恨無始來,一向多聞,未全道力」,懇請佛陀為他宣說「十方如來,得成菩提」的「妙奢摩他,三摩,禪那,最初方便」入定三菩提的悟道之門。
佛陀問阿難,當初為何出家?阿難回答是因為「見如來三十二相,勝妙殊絕,形體映徹,猶如琉璃。」佛陀告訴阿難,一切眾生從無始來,生死相續,皆由於不知常住真心,「性淨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。」接著問阿難,用什麼來看如來三十二相?阿難回答:「用我心目,由目觀見如來勝相。」佛陀說:「若不識知心目所在,則不能得降伏塵勞。」因此詢問阿難:你的心與目在哪裡?
「七番破處」的問答就此展開,阿難總共給了「心在身內、心居身外、心潛伏眼根、心分明暗、心隨有、心在中間、心無著」七次回答,皆被佛陀一一破斥,前四者破「身相」,後三者破「心相」。
常隨法師以「宗、因、喻」(主張、原因、舉例)三個角度來看「七番破處」的思辨邏輯,提醒大家,心目雙徵的重點在「心」,阿難所提的都是「妄想心」,那麼「真心」在哪裡呢?沒有找到自性真如的本心,修行就會「猶如煮沙,欲成嘉饌,縱經塵劫,終不能得。」所謂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」,藉由禪修的練習,才能找到真心。
學員李茂榮菩薩分享,法師提點「七番破處」的「心要」在於「有處即有相,相者即非真心」,也就是眾生若從相去參,不可能悟得真心。「感恩法師深入淺出的引導,對甚少接觸經典的嬰兒修行者,助益甚深。」
王叔榮菩薩說,法師的說法條理分明,不僅將經題分解為六,並舉例說明,更將經文各卷的內容要旨,用白話概要解說,解除大家心中的壓力。難能可貴的是,法師以3C時代的用語「作業系統更新」,解釋參禪的功能,讓人心領神會;「七番破處」的要義,讓人讚歎佛陀破除妄心的思維,實在殊勝!
期待下一次,繼續探索「真心」。
◎文:陳秋月
◎圖:何國亮